万物公式网是一个专注于股票软件、股票公式资源分享的平台
微信公众号:精品公式指标

网站首页 > 精选研报 正文

瑞芯微(603893):半年报持续超预期 首发端侧AI协处理器

admin 2025-07-24 17:17:02 精选研报 18 ℃

温馨提示: 本文所述模型仅限学术探讨,"基于开源数据集的理论推演".本站所有指标或视频战法,皆为举例演示或技术复盘,仅做验证学习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用于实盘,否则自负盈亏,风险自担!“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收益”“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指标交流QQ群:586838595


 

投资要点:公司发布2025 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25 年半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04,500 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约79,640 万元,同比增长约64%;预计2025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2,000 万元到54,000 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3,723 万元到35,723 万元,同比增长185%到195%。

行业需求与公司产品布局共振,业绩持续超预期: 根据公司发布的2025 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2025 年上半年,AIoT 市场延续2024 年增长态势,随着AI 技术不断渗透、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当前国内AIoT 百行百业正在蓬勃发展,增长周期潜力广阔。依托公司在AIoT 产品长期战略布局优势,因应AI 在端侧应用发展的需求,公司旗舰产品与次新品带领AIoT 各产品线保持高速增长,特别在汽车、工业控制、机器视觉及各类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持续扩张,为后续的渗透与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公司预计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约20.45 亿元,同比增长64%左右;实现净利润5.2 亿元~5.4 亿元,同比增长185%~195%。公司2025 年Q1 实现营收约8.85 亿元,预计2025 年Q2 实现营收约11.6 亿元,单季度营收同比增长约64%,预计2025 年Q2 实现归母净利润中位数约3.21 亿元,对应的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约179%,2025 年Q2 单季度净利率超过25%。我们认为,在旗舰芯片RK3588 带领下,以RK3588,RK356X,RV11 系列为代表的各AIoT 算力平台快速增长,同时叠加下游需求高景气度,因此带动了公司营收的快速增长和销售毛利率的回升,2025 年Q1 公司单季度销售毛利率40.95%,相对比2023 年Q1产业链去库存背景下的33.44%有了约7.5 个百分点的提升;另外,公司营收快速增长但三费相对平稳下所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也在快速释放,公司销售净利率水平快速提升,2023 年Q1 公司销售净利率为-5.58%,2025 年Q1 公司销售净利率为23.67%,根据2025 年Q2 实现归母净利润中位数约3.21 亿元测算,2025 年Q2公司销售净利率预计超过25%。

SoC 与协处理器并行研发迭代,构建双轨制平台: 2025 年7 月17-18 日,公司主办了第九届开发者大会,大会期间,公司重磅首发端侧AI 大模型协处理器RK1820/RK1828,RK182X 是瑞芯微首次推出的算力协处理器,具备大算力、高带宽特性,专为端侧大模型而生,可根据终端算力需求叠加一个或多个RK182X 协处理器。瑞芯微高级副总裁李诗勤先生发表了主题为《瑞芯微未来芯片的发展路径》的演讲,介绍了瑞芯微的研发路径,坚持“系统、IP、芯片”三者的联动,IP 芯片化、芯片系统化、系统IP 化,方案共享和聚合突破,打造有竞争力的芯片。重磅介绍了新一代旗舰芯片RK3688 及姐妹片RK3668,下一代协处理器RK1860,以SoC 与协处理器并行研发、快速迭代的双轨制平台为发展路径。我们认为,公司旗舰芯片RK3588 的成功再次证明了公司的战略眼光、研发、市场落地等多维度能力,使得公司在国产端侧SOC 厂商中的头部地位做实,公司SoC 和AI 协处理器双轨制发展是公司因应AI 大时代下的快速战略迭代升级,瞄准AI 大时代端侧算力的巨大需求,伴随着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落地,公司具备更大的市场空间。

投资建议:考虑到公司业绩持续超预期、财务杠杆持续释放、新品持续推出快速迭  代升级叠加AI 大时代对端侧算力需求的持续提升,我们将公司2025 年、2026 年营收预测由前次的40.14 亿元、51.98 亿元分别上调至43.22 亿元、56.13 亿元,预计2027 年公司实现营收70.12 亿元,将公司2025 年、2026 年归母净利润由前次的7.82 亿元、11.48 亿元分别上调至10.41 亿元、14.06 亿元,预计2027 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7.64 亿元,2025 年~2027 年对应PE 分别为63.8 倍、47.3 倍、37.7 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终端市场发展不及预期的风险、晶圆产能紧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行业竞争加剧带来的风险、新品导入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