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公式网是一个专注于股票软件、股票公式资源分享的平台
微信公众号:精品公式指标

网站首页 > 精选研报 正文

永和股份(605020)2025年三季报点评:制冷剂涨价趋势不减 三季度业绩同环比保持增长

admin 2025-10-22 09:26:39 精选研报 4 ℃

温馨提示: 本文所述模型仅限学术探讨,"基于开源数据集的理论推演".本站所有指标或视频战法,皆为举例演示或技术复盘,仅做验证学习使用,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用于实盘,否则自负盈亏,风险自担!“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收益”“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指标交流QQ群:586838595


 

  事件:

2025 年10 月21 日,永和股份公告2025 年三季度报告: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7.86 亿元,同比+12.04%;实现归母净利润4.69亿元,同比+220.39%;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4.57 亿元,同比+223.74%;毛利率为26.03%,同比+9.24 个pct;净利率为12.43%,同比+8.08 个pct。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5.36%,同比+9.96 个pct。

      2025 年Q3 单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0 亿元,同比+11.42%,环比+2.46%;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98 亿元,同比+485.77%,环比+13.74%。

销售毛利率为27.38%,同比+12.65 个pct,环比+0.48 个pct;销售净利率为14.78%,同比+11.98 个pct,环比+1.44 个pct。

      投资要点:

制冷剂价格延续上涨,公司三季度盈利环比提升2025 年Q3,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8 亿元,同比+485.77%,环比+13.74%,主要系第二代氟制冷剂生产配额持续缩减,第三代氟制冷剂继续实行生产配额管理,行业供给端约束强化,同时下游空调、冷链等领域需求稳步增长,推动供需结构进一步优化,共同支撑产品价格持续上行,毛利率稳步提升。产品价格方面,据Wind,在第三代制冷剂主要品种中,R32、R125、R134a 的2025 年Q3 季度均价分别为57701、45500、50828 元/吨,同比分别增长59.58%、46.06%、58.95%,环比分别增长15.84%、0.51%、6.58%。产品毛利方面,据Wind,R32、R125、R134a 的2025 年Q3 季度平均毛利分别为43441、28253、32710 元/吨,同比分别增长102.05%、110.27%、113.48%,环比分别增长26.79%、11.36%、16.17%。

期间费用方面,2025 年Q3,公司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31%/7.89%/0.87%/2.25%,同比分别-0.17/+0.48/-1.29/+0.11 个pct,环比分别-0.08/+0.28/-0.14/+0.11 个pct。2025 年Q3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65 亿元,同比增加0.05 亿元,主要原因是营业收入增长、盈利水平提升引致。

产品结构优化叠加产业链协同,邵武永和实现持续盈利公司通过优化邵武永和等生产基地的产线运行效率,提升HFP、FEP、PTFE、PFA 等产品的优等品率与产销规模,推动邵武永和从“产能建设”向“效益释放”阶段转型,邵武永和自2024 年第四季度起实现持续盈利。

同时,依托从萤石上游资源到含氟精细化学品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紧紧把握市场机遇,通过精益内部管理、开拓市场份额、强化成本控制等方式进一步拓宽盈利空间,推动公司运营效率持续提升。

推进高端含氟材料研产销一体化,积极拓展下游应用据公司2025 年半年报,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制冷剂配额政策,优化现有产品运营效率,稳步推进第四代制冷剂研发与产业化,确保包头永和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按计划建设,同时持续推进PVDF、高纯PFA 等技术升级与品质提升,加速推动电子浸没式冷却液、全氟己酮等新兴产品产业化进程。此外,据上证e 互动,在PTFE 等含氟高分子材料方面,公司高度关注下游人形机器人等应用市场的动态变化,并将持续通过优化工艺路线和关键技术指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不断强化研产销一体化,重点开展研发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力求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高耐磨、低摩擦和耐高温等性能的需求,积极拓展产品应用场景。

盈利预测和投资评级结合2025 年前三季度表现,我们给出了公司盈利预期,预计公司2025-2027 年营业收入为51.52、56.71、62.13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33、8.10、9.50 亿元,对应PE 分别23、18、15 倍,考虑到制冷剂价格维持高位,公司含氟高分子材料板块盈利持续修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产品价格下跌、新产能建设进度不达预期、新产能贡献业绩不达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环保政策变动、全球贸易摩擦加剧、产品存在被替代的风险。